目前,中国的慢性病患者已经达到了2.6亿人。1998年,慢性病患者占人口的12.8%;2008年达到了15.7%,而且呈不断上升趋势。同时,中国慢性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调查显示,有65%以上的劳动人口患慢性病,这个群体年龄段为男性16岁-60岁,女性16岁-55岁。69%的高血压和65%的糖尿病都发生在上述年龄段。而因慢性病死亡的人数已经达到我们国家总死亡人数的85%。 在整体医药支出上,慢性病占了70%。而根据世行估算,2010-2040年之间,中国如果通过将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降低1%,即可产生10.7万亿美元的经济获益。 这些数据充分表明慢性疾病管理将成为智能可穿戴设备一个庞大的潜力市场。虽然这个领域涉入门槛相对较高,但却是人类健康的刚需。因为戴上医疗可穿戴设备,人们可以提前监测到一些慢性疾病,不能说就死不了,但还是可以提前预防至少可以死得晚一点。而且,这种通过科技的进步为病患切实解决预治疗问题,才是人体可穿戴设备的真正意义。 二、现成的消费认知和习惯助推医疗可穿戴 对于普通的可穿戴设备而言,其大部分功能都需要用户形成新的使用习惯,这显然不容易。尤其从市场营销层面来看,当企业产品进入一项全新技术的市场,其对用户的培养、教育成本是非常高的。比如在健康管理应用领域,一款运动手环为了不被用户过快地丢弃,需要不断地想办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就像通过社交平台设定一些互动激励方式,让用户能从中感觉到乐趣;还需要不断地对设备进行改进升级。用户从完全陌生到熟悉了解,再到稳定的状态,这当中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对于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或许还可以承受,对于一些创业型公司而言,可能就有点鸭梨山大了。 但是,在慢性疾病领域,智能穿戴设备所面临的境况就不一样了。因为在“可穿戴设备”这个名词还没出现的时候,那些在生活中被叫电子血压计、血糖仪之类的设备已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地存在着。而现在就是把它们升级一下,换了个更高大上的名字,叫智能可穿戴血压仪或者血糖仪;或者换个外观与技术表现方式,比如以电子纹身的方式和身体无缝融合,再借助于智能手机的这块屏幕呈现数据反馈等。 无论以后的电子血压仪一族的设备们变成什么样子,用户接受起来的速度,相较于其他的可穿戴设备来说,都要更容易更迅速些。因为用户在前期已经培养起了对这类设备的稳定使用习惯,后期只要稍微对一些新功能进行简单的培训,就能上手。而这对于企业来说,最大的价值就在于简化了前期的用户培养,缩短了产品市场导入,节约了巨额的运营成本。 三、慢性病患者对医疗可穿戴黏性高 慢性病患者这个群体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他们的需求出发点是监测准确的技术性,而非娱乐时尚性。不会像当前一些健康娱乐类可穿戴设备的用户一样,由于玩腻了,失去新鲜感了,或者不够好看不够有趣就把这款设备遗弃了。相反,只要这款设备达到了他们所要的那个单一的结果就可以了。 比如高血压患者每天都需要定期测量血压,按时服药,那么这款设备能测出精准有效的血压数据就行了。对于可穿戴设备研发人员而言,也只要把设备打造得使用更加方便、精准,比如能24小时粘附在用户身体上的某一个部位,自动定期进行血压测量,并且还能将数据分析反馈到用户的手机上,最后还附带生活饮食建议以保持血压稳定等。此外,还可以跟医院打通,尽量减少慢性病患者去医院的次数,使无论身在何处的患者都能够和医生有稳定的沟通。如果前期的健康管理工作做好了,一切体征都稳定,自然还能减少患者去医院的次数。 英国华威大学的一位研究员JamesAmor博士认为,就老年人如果能佩戴可测量心率、温度、运动和其他生理特征的智能手表或智能服装,整个活动监测就可以让家属和护工了解老年人的健康和日常行为。同时,利用可穿戴设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构建各大社区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及时了解社区慢性病流行状况和问题。这在个基础上,除了能帮助慢性病患者管理疾病之外,还能搜集相关的数据样本用于医疗研究。 因此,这类人群未来会成为可穿戴医疗领域内最稳定的用户群体,而反过来,他们也是真正需要可穿戴医疗类设备的人群。而且,伴随着老龄化、慢性病等给社会医疗带来的压力,医疗可穿戴能否从新的角度切入为用户带来更多切实的价值,也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和发展。 新医改催生医疗可穿戴新发展 中国新医改的推进,所释放出的市场空间和机会将成为医疗可穿戴发展的一个大“馅饼”。 之前,中国所谓的公立医院,其发展的资金来自政府财政拨款的还不到10%,剩下的都只能依靠医院自身的服务收费和药品销售提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以药养医模式。这也就导致公立医院为了自存发展,开不必要的大处方、大检查,逐利行为愈演愈烈;致使老百姓被动陷入“看病贵、看病难”的境况。公立医疗不公立,甚至完全背离了政府办公立医院的宗旨。 那么,现在通过医改,制约公立医院发挥正常社会责任,让医院、医生回归“医”者本位。而当前对医药分离的调子已经基本明确,但要想彻底解决医疗问题,那么接下来诊断与检查分离也将是必然要走的路。也就是说,将当前医院各种基于设备检查的功能交由社会承担。这就意味着医疗监管部门只要负责相关的标准制定与认证即可,任何个人或单位都可以开发相关的医疗检测设备,或者开办相关的医疗检测机构。对于医院的医生来说,患者只要提供相应资质机构所出具的检测结果,即可作为诊断的参考依据。 这对于医疗可穿戴设备产业而言,必然会释放出一个巨大的市场,就以心率检测这一单项检测技术为例,设备生产企业所研发的可穿戴式心率检测设备只要符合相关的医疗认证,用户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健康需要自行进入市场购买,自行佩戴,并生成相关报告提供给诊治医生即可。当然,医疗可穿戴设备不仅限于这一领域,血压、血液、新陈代谢等等一系列的医疗检测市场都将被释放出来,这对于可穿戴设备的从业者们来说,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