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布不均,运动类别“僧多粥少” 相比国外的15个监测类别,国内没有发现相关活跃产品的有肌肉活动监测、皮肤温度、眼球活动、智能药丸4个分类,不过增加了2类:胎心监测和体围,总计13个类别。在国内的类别分布中,以运动居首,占到了32.9%的市场份额,随后是睡眠、体温监测。不过尽管这三类位居Top3,但是从图中可以看到,变化曲线呈45°下降,即它们所属类别的产品量几乎成倍变化。 从整体各类别产品分布情况来看,有的类别产品量多的太多,而少的也真少。比如运动、睡眠等类别,领先于其它类别平均近10多倍。而体围、呼吸率、大脑活动等类别成为冷门,比例不到1%。这种分化现象也就造成了市场上运动类产品过剩,同质化现象极为严重,因此导致了竞争的加剧。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运动类别正在进入“僧多粥少”的境况,竞争最为惨烈。再一个也是国内尖端技术缺乏,导致研发产品普遍集中在基本的产品功能阶段。 用户群以老年人为主 在所统计的可穿戴设备中,用户群主要有六个群体:大众、儿童、老人、女性、婴幼儿和孕妇。其中抛开遥遥领先的大众群体外,老人、女性、儿童三者的市场产品量相差不大。他们所对应的类别有:老人主要是血压、血糖、心率的监测;女性主要体现在皮肤水分测试上;儿童则主要体现在体温监测上。其余两类,婴幼儿主要监测的有体温和睡眠,孕妇产品集中在胎心监测。 产品表现形式以手环最多 在可穿戴设备表现形式上,统计到监测身体状况的可穿戴表现形式有15种,其中手环居多,以运动、睡眠追踪监测运用最广。此外,手环、小型设备、手表、贴片等4类远远超过其他表现形式,而鲜少涉及的笔、颈环等似乎给了这个领域注入了一池活水,比如用于防止儿童近视的姿势纠正笔——YBPOO防近视智能笔。
|